[MUSIC] 天窗打開了,學習後現代--地下音樂十年化變圖考

By Natalia C - 星期四, 1月 12, 2006

Source: 破報

天窗打開了,學習後現代--地下音樂十年化變圖考

破報十載!回顧專題系列(七)
文 / 林倩如

媒體載舟,十年來的地下音樂發展,如此形容;樂團、親友團、樂評、自製文宣及產品、雜誌、書籍、電台、活動單位、BBS到Blog、Pub到海灘……,都是一種媒體平台,人們穿梭其中,企圖通往創造/書寫搖滾史的捷徑。走過台上愛團直擊的每個現場懾射出台下的青春碎片印記,親友團之間流竄的情報或八卦,網路五花八門的文字經驗分享……,團契屬於樂團,團氣則是另一種次文化趨勢,以往音樂資訊缺乏封閉,兩者離得較遠各自取暖,對於「搞音樂的」總是多了份神秘的崇拜;然時好時壞的市場應景資源不可靠,主流/非主流的界限,雖然漸進疊合交雜,底氣卻分道揚鑣。曾經的交工、黑手拿卡西等具主題傾向和大大樹經營的世界音樂近年亦織成一片獨特的音樂風景,因篇幅有限暫且略過,一文的「地下」仍以籠統的搖滾風氣為輪廓。

1998年金曲獎亂彈阿翔一句「樂團時代來了」,如今,「玩音樂的」直線上升,資訊多元、DIY門檻降低、人人都有CD出、表演機會到處有,路上揹吉他的高中生或咖啡店的侍者不也是實踐搖滾的生活態度?此情此景,創作樂團不再只談諸音樂本質,而必需走向全方位的定位經營,或選擇一種隨機不強求人緣的少數性格唄。

幾路人馬分固獨立唱片

早在1986年創辦的水晶唱片,早期同伍佰、朱約信、黑名單工作室、林強、趙一豪、流氓阿德等人確立起「本土另類搖滾」的旗桿;1994年之後,各種樂團、樂風多從中揭示其代表性,如女子龐克直悍瓢蟲的《ladybug》(1997),元老級骨肉皮的《快樂玩》(1999),地球人理念Nicole Darcy的《固有意識》(2000),英式搖滾詩意1976的《方向感》(2000)和當兵行前《愛的鼓勵》(2001),黑死金屬閃靈的《靈魄之界》(2000)和《永劫輪迴》(2002),2001年有後搖滾甜梅號的《是不是少了什麼》、台產廢人幫無政府的《Anarchy in Taiwan》、即興實驗停看聽的《停看聽》及寧靜真實海豚樂隊《美麗的寶島》,2002年有迷幻緩飆草莓救星的《太陽系》與陰鬱華麗Echo的《感官駕馭》……等等,其他代發專輯或合輯系列:《Vibe現場紀實》、《崩代紀事》、《赤聲搖滾》、《快樂玩band》、《玩團最屌》裡,更是階段性地吸納傳達了包括廢物、賽璐璐、貓打架、迷幻幼稚園、襪子、兔子、花生隊長、自由落體、TTM、STARDUST、胡椒貓、牙套、潑猴、Tizzy Bac、XL、交工等不計其數的樂團創作,而1999年,骨肉皮跟林志堅共組的實幹文化,則與水晶齊力製作/發行上的企劃合作。然水晶難敵數度財務緊窘,近一兩年來已轉型退隱,很少再製作專輯,不逢時的危機處理失調,水晶記為歷史名詞的同時也被時代無情地淘汰了。

除了水晶唱片是當初夢想青年孵夢的獨立搖籃,還有張四十三的角頭音樂,1999年《ㄞ國歌曲》有五月天、董事長的初試啼聲,同年並出版了四分衛首張專輯《起來》,2000年有夾子電動大樂隊《轉吧!七彩霓虹燈》,2001年有《台灣阿兜仔》和《少年ㄞ國》,八十八顆芭樂籽、蘇打綠、So what、強辯、複雜人、牙套、旺福等新生代接力注新,2002年起重現海洋大賞的《熱浪搖滾》至今系列不綴。另外TRA Music馬雅音樂搖滾帝國之於重金屬,小白兔唱片之於清新搖滾,包括代理或製作、發行網絡,成效均不錯;1997年成立的直接流行,概以開發大陸地下音樂為主,出版過蒼蠅、底里等樂團專輯。

但主流方面也不是斷無貢獻,像友善的狗1994年起發行《台灣地下音樂檔案》系列、翌年發行濁水溪首張專輯,1997年華納發行亂彈第一張專輯《希望》,1998年飛韻唱片發行海豚《不會飛的天使》,新力唱片1998年發行廢五金同名專輯和脫拉庫的《談戀愛》(及其2000年《飛向陽光飛向你》),1999年喜樂音再發行LTK第二張專輯《台客的復仇》與亂彈的《麻痺》,2000年魔岩推出糯米團第二張專輯《青春鳥王》,別忘了還有,由滾石發行五月天首張專輯《五月天第一張創作專輯》,開啟了九零年代後期流行搖滾之潮襲。2001年好樂迪旗下的動能音樂簽約四分衛出版第二張專輯《Deep Blue》(動能亦製作了當時受桃色風波影響的董事長之第二張專輯《董事長.tw》與隔年的《十一台》),同年,馬雅音樂也發行了刺客睽違七年的《惡之華》。然而,說主流也太沉重,部份以上公司一度規整的搖滾藍圖彷彿曇花一現,比方2002年底i-Make內部人事改組後,動能音樂便差不多銷聲匿跡,經紀製作發行合約等情事,重新分配卻陷入羅生門的複雜狀況甚至比水晶或角頭更令人搞不清楚。

地下世界被拼貼切分

消費,形塑地下音樂氛圍超乎你想像的重要元素,學樂器、買西滴、Pub喝酒(近年來可替換成娛樂大項),居三大領先位置。教學不脫阿帕音樂為大宗,是高中生課外活動的聚棲地;再者簡要淺談唱片行,玫瑰、大眾龍頭十年,獨立、主題唱片行逐漸稀微,大公館地區已不存在或容貌已非的主要有2000年被玫瑰合併的宇宙城和轉址敦南誠品的誠品音樂館,兩者都和原宇宙城店長、爵士搖滾專通、傳說中高高手的吳武璋有關。汀州路時一個小小的二樓門面,那專輯自製側標小字的有趣個性化,仍在我腦中嘆服,店內隨時可竊取機智巧妙的對話及音樂;宇宙城關門不久,吳武璋櫃台隱身被攬聘至誠品音樂館同另一位推廣前衛音樂廠牌Avant Garden兼咖啡店2.31負責人的謝典銘擔任採購;那段1999年11月台大音樂館開幕至2002年搬家的悠哉時光,除卻誠品敗家,你還可以到羅斯福路上的二手唱片、師大希臘左巴二手唱片、T-wave和平店(2000年開幕,已關門)、小白兔唱片行(2000年開在聖界男廁的塗鴉風小格間,2002年四月成立獨立唱片廠牌WWR,發行薄荷葉、壞女兒等樂團專輯)、華山音樂館、純白的2.31(1995年開張)等周遭林連貫挖寶,或去挪威的森林喝咖啡繼續聽音樂,越夜還可享受地下社會(1996年開幕)、女巫店(1997年開幕)、河岸留言(2001年開幕)、柏夏瓦、Vibe(1998~2000)、聖界(1999~2003)的表演,再不舞到@live(1997年開幕)、Spin(1992年開幕)的天亮,尋覓接觸音樂的動線一氣呵成。

不過,彼時Pub/Live House的氣氛已然與1994年前的人狗跟螞蟻、甜蜜蜜等地多少結合小劇場的即興生態不同;也和1994年骨肉皮阿峰開設的Scum、1995年的B-Side、Boogie(三者連Roxy均於1996年結束)有所殊異,差不多交班六年級生進駐hand out & fool around的場景了。雖然,21世紀又劇烈改朝了,誠品音樂的小資包裝,聖界關了,@live變成second floor之後也關門了,Spin變成奇怪的猴子又變回去沒倒但……,2003年,The Wall這牆音樂藝文展演空間在公館百老匯地下樓,亦搞不出什麼熱絡。東區TOWER倒了之後,還剩駱克唱片;西門町淘兒也在2003年底關了,台北車站附近的佳佳唱片、九五樂府尚存;還有光華商場的光華、合友唱片,哦,交叉線唱片行改組為發行電子時尚的映象唱片……,獨立唱片行一樣危機重重,再一個十年可能只留個位數了。近期僅有1999年挾外資進場的Fnac,形象上配套唱片、唱片行及Attention Talent新秀活動,算是持平發展。近兩三年來夜店勢力莫可阻抵,信義內湖的他方鼎沸,至於曾經的傳奇,唱片行的超級代訂服務、奇人軼事?則靜靜地失憶吧。

鳳毛麟角的搖滾文本,網路團購好拍檔

上游從音樂意識型態的覺醒到下游各式訊息之曝光,無形的傳染媒介即是書籍、雜誌、網路。坦白說,實用的入門類型不算,相關書籍其實不多,1999年商周曾出版側記樂團美國巡迴演唱《瓢蟲搖滾漫遊-地圖上的聲音》,2000年再出版《秘密基地》、《另翼搖滾注目》與【音樂河】系列《搖滾怒女》(2002)、《搖滾樂:狂噪的歷史》、《聲音與憤怒》(2004)等,其中尤以《秘》講述台北場域為較有意思的襯景。其他部份,萬象出版【音樂河】系列之《搖滾尼希利》(1997)和《搖滾黨紀》(1994)、《泥石流本紀-北京搖滾見聞錄》(1996),小知堂《嗑樂.搞團-台灣創作樂團紀事》(1998),揚智《搖滾樂》(1997)、《搖滾樂的再思考》(2000)等學術/紀實軟硬書,不好不壞,偶爾看看。

滾石文化去年起,開始陸續推出搖滾樂書籍,包括《烏茲塔克口述歷史》、《門合唱團》與雜誌《ROCK!》,今年則是、《活在藍調裡》,2004年尚有高談文化《剛左搖滾:萊斯特‧班恩斯傳記》。雜誌呢,《余光音樂雜誌》一路相伴,而1996年前後是非主流奇草綻放之高峰,出現了《Rock Pond》、《普普樂訊》、《安達曼島民》等,其後至2000年搖滾客努力復刊六期外,剩下一些跨國公司搭配的免費刊物如《Pass》、《Pulse》(亦隨淘兒唱片的消失陣亡了),此時,像樣點兒的沒幾個,不然就是商業氣息濃厚的電音宣傳紙品,全彩紙質之粗勇常讓DIY一族傻眼。

以上,雖不乏經典譯書,但相對於台灣田野現場第一手經緯整理或犀利難逃的評筆,可說是從來沒有,難道只能從不在場的西方文本裡淺嚐所謂的質感,要不偶爾拿取小白兔音樂通訊開心一番;確實,渴望地下音樂養份的同人熱誠在網路發達的無限當下,近年來異聲稀薄得厲害,換成包裝及其品味抬頭,在名人後現代語彙的文案加持下,人們慢慢往設計感的品味靠攏。

除1998年初短命的大樹下,位在新生南路後巷大廈的TNT寶島新聲電台,周一到五各一小時的帶狀節目「搖滾共和國」也撫慰了不少耳朵,歷屆包括Freddy、周小虫、妮波寺的小花和KK都主持過;說到網路電台的興起,今年一月正式開播的秘密基地網路電台,整合資源豐富,然後續發展則需觀察。

至於網路社群,過去滾石旗下的滾石可樂,自1999年開台推波起網路藝人之議題,一度反應不錯,但無法形成MP3實際或聰明的獲利模式,加上著作權糾紛,只好黯然關台,當時大內王、Yamusic蕃薯藤音樂網也跟風網路藝人,結局依舊默默;而im-no獨立音樂線上新聞網電子報從2001年勉強撐存,如何與網路這個自由載體共生甚或超越思考運用之,似乎集台灣大多數的音樂工作者的嘗試、能力和想像,至始都無法突圍結盟,P2P打死藝人可營利項目,網路媒體的創意操作很快半原始化地流於主要是訊息傳播功能,各家單位紛有網站/Blog,馬路相道報;另一則是透過得知消息而活化團購流通,最成功的莫過五四三音樂站累積鉅量文字及團氣後,去年起跨足製作以陳珊妮發散傘狀乃至2004年《零圓計劃》(IS Project)之連結林強、1976、蘇打綠、自然捲、秀秀、李雨寰、夏宇、DJ小四等人是為例子,好話是精緻好音樂真誠交流,然收益的頂多是經營團購的名聲或團購消費者的利多,一次可以,很多次呢?難以保障回饋音樂人,後來,大家都徹底學乖了、明白了純音樂製作沒有前途,生存之道最好早快嫻熟活動環節。

嘉年華朵朵,憤青再見

任何一種音樂節的處女作,都會真誠並強調自主精神,裡面也可看到較為有趣的發生,早在1995年的「轟炸台北─青年文化藝術季」首開搖滾與電音狂歡攻佔街頭,同年,春天吶喊野台開唱亦創辦了,一南一北一年一度相互輝映的佳期必備,近三四年來更是吸引了廣泛的七年級生大拜拜型的朝聖。1997~2000年,據說新興樂團的數量已高達兩百以上,當然這並不包含老練與早衰的相對比例,SNG報到、黃金時段勢必分級、表演比高潮、裝扮要酷炫勁辣、攤位色香味全、觀光店家漫天要價、垃圾別人收,春天吶喊變味了嗎?不,紀念手環仍是信物。華山、中山堂到兒童樂園、日本少女龐克樂團Softball在2001年起副標Formoz Festival中邊唱邊喊愛台灣到今年陳水扁蒞臨觀賞Sex Machineguns,野台開唱走調了嗎?不,人們頂多記得Yo La Tengo、MEGADETH、Mono等超級天團的現場痴迷。加上2000年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首辦,夏天不怕沒地方郊遊。

其他中型的音樂活動,包括1998年起辦的「金屬永生」,2000年起辦的「Say Yes To Taiwan」,台中倉庫搖滾等等;而2002年更是星光閃亮的一年,三月有灰野敬二、吉田達也在聖界的「進化過速之原罪」音樂會,四月有前衛重金屬樂團Dream Theater,六月有巴西重金屬火神安格拉(Angra),十月有Dirty Three,十一月有天空爆炸(Exlosions in the sky);2003年則有Cat Power參與「樹葉小型巡迴音樂季」、Beastie Boys現身移師松菸的第十屆西藏自由音樂會和Mogwai於The Wall。耳朵飽足了,整體音樂演唱會市場的消費力提高許多,僅是如此。

析研地下音樂之於一種青年運動文化的可能,台灣搖滾文化的根植於西方音樂,搖滾、金屬、龐克、後搖滾……,仿傚方法卻簡易跳過政治、社會層面噤聲的諸多背景,還沒看到什麼成熟方圓,儼然已使用自由製造、自爽自屌合理化鬆動的邏輯,也說服了大多數的參與者,你High你就蹦,你興奮你就叫,肉體解放在前,詮釋?總是能在汪洋資訊大海中分化詮釋;在能力範圍裡創作音樂,圈內藝文情調美好,彷彿音樂裡從來不說其他真相,資深、短命樂團作為一樣keep silent,憤怒青年不必崛起,因為這個過於乾淨的地下世界,你只會聽到自己(想聽)的聲音。

  • Share:

You Might Also Like

0 Comment